新体育谈CBA财务困局:外援引进差别与联赛格局裂变

发布人:球迷网 信息来源:网络整理 作者:24直播网 人气:

新体育:CBA当中,有的外籍球员月收入能达到二三十万美元,有的则不足两万

球迷网4月11日消息,由《新体育》最新刊发的文章,剖析了CBA面临的资金难题,文中特别指出了各俱乐部在征召外援时的显著不同之处。

原文如下:

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减慢,CBA联赛也受到波及,很多队伍降低了开支,联赛的分布格局正在发生变动。消息透露,CBA计划更改球员最高薪水标准,这一变动将对整个联赛产生重大影响。

中国职业篮球联赛正面临史无前例的资本动荡。2024-2025赛季逐步展开,CBA的财务状况显现出明显的分化态势:国有资本背景的球队如山西、上海,资金实力强大,形成了强势联盟;而民营资本运营的队伍中,四川、江苏等队处境艰难,连广东这样的老牌劲旅也显露疲态。这种区别不仅表现在比赛胜负记录上,也反映在资金流动方面——国家控股公司把运动队当作地方形象持续增加资源,私营企业却在经济不景气时不断减少开支。允许外籍选手每场比赛上场的次数和节次增加到了四个节段共七人次,山西队不惜重金聘请了十名外援,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营企业的生存手段,即频繁更换成本低的国外球员。高悬的减薪消息加剧了人们的担忧,这种由行政手段调控薪资的做法,虽然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却可能促使更多优秀人才离开,并且让"假合同"问题变得更加严重。

CBA当前面临关键性的变革节点,如何建立长久的资金体系,已成为决定中国篮球前景的核心问题。

两极分化

CBA的资金投入差异由来已久。近些年,这种差异愈发明显。到了2024-25赛季,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之间的投入差距变得更加显著。

根据比赛结果分析,拥有国有企业支持的球队几乎占据了联赛竞争最激烈区域的绝大部分位置。在2024-2025赛季常规赛的第二个阶段比赛结束后,六支背景为国企的队伍全部进入了联赛排名前十二的行列,其中山西、山东、青岛等队伍持续在积分榜的顶端位置。

第一阶段上海队表现不佳,第二阶段则展现出强劲势头。赛季初,球队在外援签约上遭遇阻碍,但久事集团雄厚的资金实力成为其坚强后盾,使得上海队拥有远超其他队伍的纠错空间。洛夫顿的到来,显著提升了这支球队的竞技水平,并对联赛的整体竞争态势产生了深远影响。该队在本赛季中,还秘密促成混血选手朱正的国籍变更,此举对于优化队伍构成,效果显著。

民营企业的境况堪忧,众多企业正面临经营困境,四川、江苏、福建、广州等地的公司早已与行业领先者无缘。即便是实力一直强劲的广东队,最近几个赛季也明显感到挑战,他们无法像十多年前那样,打造出由国内顶尖球员组成的强大阵容。周鹏、赵睿、周琦相继离开,这些变动都显示出广东队已经不复当年的强大实力。

CBA国企民企两极分化_CBA外援薪资差距_cba外援政策

民企球队的高额资金投入正在减少。本赛季,仅有广厦和新疆在球员引进上态度坚决。广厦正处于冲击冠军的阶段,这个赛季对他们而言是赢得宝座的有利时机,因此管理层决定增加投资是合乎情理的。新疆作为民企队伍中实力最强的代表,即便如此,其投入规模与几年前相比已经出现回落。

CBA呈现的极端境况,根源在于两种资本在抵御风险及政策支持方面存在巨大差别。尤其疫情暴发以来,各行各业均遭受波及,体育领域也不例外。尽管CBA的商业地位三十年来持续增强,各俱乐部在资金上的支出也同步大幅增加。再说,部分CBA民营俱乐部的主要业务涉及房地产行当,一旦该领域行情不稳,俱乐部运营资金就会减少,而国有企业则形成了财务上的稳固保障。

国有企业常常把体育队伍当作地方形象的代表,对于暂时性的经济亏损能够接受。民营企业过去确实看重队伍能够带来的宣传作用,不过现在经济状况转变了,他们正面临财力紧张的难题。早些时候,广州龙狮在CBA球员交易中扮演着引进者的角色,频繁从各队招募有发展前景的新星,然而出于资金周转的考虑,去年夏季被迫出售了核心战将,这些事件凸显了俱乐部在持续投资与短期效益之间的矛盾。预计今后这种差距会变得更大,外籍球员政策的调整或许会成为关键转折点。

各有玩法

CBA的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球队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层级差异,这种差距在外籍球员的征召上表现得特别突出。在本年度的联赛中,CBA组织决定将外籍选手的出场规则从每四节比赛允许四人次替换,调整为每四节比赛可以替换七人次。

根据外援市场发展情况,部分球队的资金投入非常惊人。山西队总共签约了十名外籍球员。迪亚洛、古德温、法耶等人在加盟中国联赛前,都拥有出色的竞技经历,相应地,他们的薪资待遇也相当丰厚。随着季后赛日益临近,山西队仍在继续扩充外援团队,并将招募目标锁定在澳大利亚职业联赛。

民营俱乐部队伍中,也存在一个年度聘请多位外籍球员的现象。当前中国男子篮球职业联赛的外籍球员政策,为各队提供了最充分的维护。早在二零一九至二零二零赛季,联赛就制定了相应的合约规范。各队无法直接与外籍球员签订全额薪酬保障的协议,而是必须采用“非保障性试用”的制度。

有合同是以月份为周期签订的,每月当作一个适应期,最初两个月的外援协议属于非固定性质,过了两个月俱乐部能够选择是否继续聘用,还有合同是以比赛次数为周期签订的,每10场当作一个适应期,最初20场的外援协议属于非固定性质,过了20场俱乐部能够选择是否继续聘用,无论哪种合同,只要被继续聘用,外援的协议就会自动转为完全保障性质。

这项条款确实能充分维护各方的权益。不过,它也削弱了知名外援参与CBA联赛的意愿。推行若干年后,又产生了新的不良影响。部分队伍借助该规定,频繁更换外籍球员,在试用期结束前将其解约。如此循环往复,从而大幅降低聘用外援的成本。

在四节四人次规则实施之前球迷网,CBA曾经出现过一段外援引进的激烈竞争时期,多位NBA全明星级别的外籍球员,例如马布里、麦迪和阿里纳斯,都曾到中国联赛比赛过,那段时间外援实力非常强。随着四节七人次规则的到来,联赛的整体对抗水平有了显著提升。然而,近些年并没有再现过去那种大规模的外援争夺现象。现在的情况是,各支球队开始采取各具特色的战术打法。CBA赛场中,有些外援月收入能达到二三十万美元,甚至更高,而另一些外援月薪不足两万美元,他们曾经在街头篮球场上打球。

对于一些花费不多的小球会而言,外援政策放宽带来新的可能。多年来,CBA那些力争冠军的队伍挑选外援有个核心准则,倾向于选择合作过的老将而非新面孔。现行规定下,CBA对那些声名显赫的顶级外援吸引力有限,这导致优秀外援独家合作权的商业价值会相应增加。有消息透露,这个赛季在小预算队伍中表现出色的外籍球员,已经引起了很多资金实力强劲俱乐部的关注,赛季一结束,关于外籍球员独家合同权的转会市场预计将异常活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