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个月,李宗伟宣布退役的消息在羽毛球界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在竞技体育领域,运动员到了一定年龄选择退役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为何此举会引起如此大的关注呢?这自然是因为李宗伟那不平凡的传奇生涯。
李宗伟的职业生涯横跨五届奥运赛场,他曾三次站在奥运亚军的领奖台上,同样在世锦赛上也两次屈居亚军,同时他还缔造了多项世界纪录,其中连续200周稳居世界第一的位置,这一壮举堪称里程碑,鲜有人能与之匹敌。然而,即便如此,这位被誉为天王级的运动员却从未正式获得过世界冠军的荣誉,这不禁让人感到惋惜。
李宗伟已告别人生征程。为缅怀这位成就斐然的杰出运动员,并持续领略天王级球员间的精彩对决,吸取其中的经验教训,本文将从今往后,以技术战术为切入点,分阶段深入剖析李宗伟在数场关键赛事中错失冠军的详细原因。
在2016年的里约奥运会上,李宗伟在半决赛击败了林丹,此役过后,众多球迷在心中已将他视为冠军的有力竞争者。但竞技场上的规则并不接受“同情”,最终李宗伟以18比0和18比0的比分败给了谌龙,遗憾地屈居第二。
在这场决赛中,仅从得分与失分的对比来看,两局比赛的表现颇为相近。然而,深入比赛过程,我们可以发现胜负的真正原因却有着显著的差异。为了对比赛中的得失进行更为精确的分析,我们首先需要对三种不同类型的“失误”进行详细的阐述。攻击性失误,即在积极进攻时出现的错误,其对比赛结果的影响尤为显著,原本能得的分却未能得分,损失相当于两分;其次,非压迫性失误,则是在防守压力不大的情况下出现的失误,其对比赛结果的影响位居第二;再者,压迫性失误,是在防守压力较大的情况下产生的错误,其对比赛结果的影响相对较小。显而易见,通过观察两场比赛的比分分布图表,我们可以发现李宗伟的失利与他在比赛中频繁出现的“攻击性失误”密切相关。进一步分析比赛的具体过程,我们发现,导致他前后两局“攻击性失误”产生的原因存在显著差异。
首局比赛中,李宗伟在全面进攻方面占据上风,休息间隙时曾以11比7领先。然而,随着“进攻失误”的增多,李宗伟虽然占据优势却无法得分,优势逐渐被对手扭转。这一逆转现象,主要归因于他常用的“网前突击”策略未能奏效。
网前细腻、突击犀利是李宗伟的突出特色
众所周知,李宗伟的打法以网前技术精湛著称,巧妙掌控网前区域成为他制造攻势和得分的关键手段;此外,他突击速度极快,进攻犀利无比。在与谌龙的对决中,李宗伟依旧秉持自己的拿手战术,并在局部争夺中显现出明显优势。
如图1中可见,李宗伟于网前施展反手搓切对角动作,而谌龙则采取反手推击对角战术。图中显示,李宗伟在抓取推击突击环节准备充分,并最终成功实施头顶直线杀球。谌龙在防守时抵挡了对角,随后李宗伟上网时稍有停顿,接着将球放至低点。谌龙的动作显得有些受制于对手的停顿,导致他的上网速度大受影响。在这样的被动局面下,他尝试反手推挑至对角,但质量并不理想。李宗伟趁机抓住机会,再次加速,以头顶杀直线的方式发动猛攻,直接得分。
图1 李宗伟擅长网前创造进攻机会,中后场突击进攻
李宗伟在比赛中,将“控制网前”视为创造进攻机会的关键手段,因此,他的备战意识主要集中在了抢夺和把握网前的机会上。
如图2所示,李宗伟在底线进行正手直线高球攻击,而谌龙则转身准备以反手进行回击。在这种高手对决的激烈状态下,击球方式可以多样化,包括直线、对角线、网前或是底线等多种选择。然而,对于李宗伟而言,他的主要策略集中在抢网前。如图2所示,在谌龙击球的瞬间,李宗伟抢网前的战术意图已经十分明显。谌龙恰巧采用了反手过渡直线战术,因此当他刚一挥拍,李宗伟便立刻冲向网前,果断扑击得分。
图2 李宗伟抓网前战术成功
李宗伟冒险网前捕杀的弊端
在首局的前半程,该战术部署执行得相当流畅,由此赢得了暂时的领先优势。但进入休息时间后,战局逐渐发生了变化,这既是因为对手采取了有效的战术反击,也夹杂着网前操作的些许运气因素。
图3中可见,谌龙在网前施展正手放网技巧,而李宗伟依旧保持着搓切对角的习惯。谌龙成功上网后,采用反手放网进行还击。特别留意,当谌龙准备放网之际,李宗伟已全神贯注地准备抢网前。就在谌龙挥拍瞬间,李宗伟毫不犹豫地跃上网面,意图扑杀。这次他的启动动作略早,显然带有强烈的攻击意图,然而,幸运女神却站在了谌龙这边,他的放网竟然巧妙地滚过网面。球在空中停滞,彻底打乱了李宗伟的跳跃攻击步伐,最终自然是徒劳无功。令人不解的是,紧接着的第二个回合,李宗伟在左场区域再次出现了跳扑失误。尽管这两次失误或许可以归咎于运气不佳,但在领先较多的情况下,是否真的有必要采取如此冒险的打法,确实值得深思。
图3 李宗伟抓网前战术之搏杀--跳扑失误
李宗伟战术意图太强被对手反制
李宗伟在网前的战术意图过于明显,这使得对手能够轻易地发现并作出应对。实际上,在观看电视转播时,我们能够听到,在第一局的休息期间,教练对谌龙进行了指导:李宗伟的主要攻击目标是网前,因此你发至底线的过渡球应当尽量有力,减少使用软过渡。高手对决,一招即见分晓,在接下来的较量中,谌龙对底线球的掌控更加精准,硬抽压和过渡的运用显著提升,与此同时,他在网前的重复动作明显减少,因此,比赛局势逐渐朝着有利于谌龙的方向演变。
如图4所示,李宗伟在网前巧妙地用反手将球弹向底线,而谌龙则迅速转身,准备用反手进行回击。从图4中可以看出,李宗伟的注意力依然集中在网前,意图捕捉谌龙可能出现的软过渡。然而,谌龙却突然改变了策略,用反手抽压直线进攻,这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由于李宗伟站位过于靠前,加之来球速度极快,超出了他的预期准备,他只能匆忙进行拦截球迷网,结果却以失误收场。
图4 谌龙反制战术成功--李宗伟抓网前软过渡失败
图5呈现了一种不同的对抗策略。在这幅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李宗伟在网前以反手动作巧妙地将球切向对角。观察图5中的起手姿势,明显能感受到他对于网前的敏锐洞察力,以及他那强烈的进攻欲望,似乎意图通过跳跃和扑击来展开攻势。面对李宗伟的猛烈进攻,谌龙表现得冷静沉着,并针对性地用快速的反手推挡回击对方的对角。然而,由于李宗伟在逼迫网前时过于激进,导致自己在底线位置的移动变得被动,他的出球选择受到了很大限制,最终只能以反手进行较为保守的直线过渡。此刻,谌龙在准备上明显偏向于网前,待李宗伟一出手,他迅速抢网并快速放球。高手过招,若意图被对方看穿,结果将难以预料。果不其然,在谌龙早已布好的快速放球中,李宗伟瞬间陷入极度的被动,不得已只能用反手击球到对角,却遭到了守在网前的谌龙的猛扑,最终败北。
图5 谌龙反制战术成功--李宗伟抢网导致底线空虚
反制策略的胜利并不意味着能够彻底封锁对方网前的进攻,然而对方的机会无疑会逐渐减少。因此,每当李宗伟捕捉到反击的时机,他的要求也会愈发严格,几乎渴望每一次都能一击成功。图6恰好生动地展现了这一场景。
图6中可见,李宗伟在半场对底线进行反手击球。谌龙似乎被误导,导致他在回到底线时显得极为被动。在此情况下,尝试弹拉高球存在较大风险,因此谌龙决定采取软过对角战术。然而,李宗伟还是捕捉到了机会,抢占了绝佳的搓球攻击位置。在常规比赛中,这样的高网前击球点,只需轻松放网就能获得主动权。李宗伟并未就此满足,随着比分逐渐接近,局势亦发生转变,他渴望一击定胜负,因此对抢搓球的质量有着极高的要求。果不其然,他击出的球滚到了网前,但遗憾的是并未成功越过,反而反弹回了自己的一侧。
总体来看,在首局比赛中,李宗伟将战术重心放在了网前,然而,面对对手的反击和激烈拼争,他的控网策略并未达到预想的效果,反而在多次网前争夺中频繁出现攻击性失误,这也正是他虽占优势却未能取胜的关键所在。
图6 李宗伟要求过高,导致网前抢搓失误
体能出现状况是李宗伟第二局失利的主因
第二局比赛开始,双方开局战况相当,得分交替上升。然而,当比分达到7比8,李宗伟领先一分之际,战局突然发生剧变。李宗伟的攻击势头明显减弱,与此同时,谌龙在攻击上却展现出了明显的优势。通过观察和判断实际比赛过程,可以推测此时李宗伟可能遭遇了体能问题,已经无法继续支撑连续的进攻。
证据一:谌龙的反手高球未能准确执行。如图7所示,谌龙被迫进行直线推挑,而李宗伟则转身以反手击出一记高远球。观察图7所示情形,李宗伟的反手击球位置并未显得过于被动。以他的实力而言,将球回击至底线应是轻而易举之事。然而,实际情况却是李宗伟此次的反手对角高球未能准确到位,被谌龙以头顶球技迅速反击直线,一击得手。
图7 李宗伟出现体能拐点的证据一:反手高球不到位
证据二:头上的斜对角高球未能准确到位。若之前的反手高球失误是偶然发生,但若此类失误频繁发生,便不得不对运动员的体能状况产生疑问。
如图8所展示,李宗伟在底线对角线高空球进行回击,其球质尚可但未能令人满意。面对这样的机会,谌龙毫不犹豫地起板进行扣杀。李宗伟尝试用防守挡直线,但谌龙迅速上网,连续封杀得手。进入第二局后半段,李宗伟因高球未能到位,被谌龙直接击败的分数达到了3分。
图8 李宗伟出现体能拐点的证据二:头顶高球不到位
证据三:扣杀起跳时的失误显著提升。如图9所示,李宗伟在网前反手放网技巧娴熟,而谌龙上网挑球则显得被动,发球存在不足。他迅速后撤并跃起扣杀,正手直击底线,但遗憾的是球却越过了边线。观察整个比赛过程,可以发现李宗伟的后撤速度和起跳高度并未达到他预期的水平,这与他所犯的失误密切相关。比分达到7比8时,李宗伟遭遇了四次类似的起跳扣杀失误。因此,在第二局中,他一方面为了保存体力,明显降低了进攻频率,转而加强防守,这导致他主动得分的机会减少,从而失去了主动权;另一方面,尽管增加防守并提高反击成功率或许仍有机会赢得胜利,但由于体力逐渐下降,原本就不高的进攻成功率更是雪上加霜。以上两方面原因叠加,直接决定了李宗伟出局的命运。
图9 李宗伟出现体能拐点证据三:频繁起跳扣杀出界
总体来看,若李宗伟能轻松赢得首局,鉴于他那时的体力水平,与谌龙对决第三局,胜算同样不大。回忆起2017年马来西亚公开赛决赛,李宗伟与桃田贤斗的对决中,第二局他同样达到了体能的顶峰,若非最后一刻幸运女神的垂青,结局或许会有所不同。
或许有人会感到疑惑,李宗伟的体能在两局比赛中是否真的难以承受?然而,当得知李宗伟在2018年遭遇病魔的打击后,所有的疑问都找到了合理的答案。因此,对于34岁、35岁和36岁的李宗伟,人们不再有过分的要求。面对那些比他年轻十岁、十五岁的年轻选手,他已经展现出了无懈可击的表现。
上一条:长图|一图看懂成都世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