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大都会球场上空的绚烂烟火渐渐隐去,为期一个多月的首届新版国际足联俱乐部世界杯(简称“世俱杯”)就此结束。国际足联主席因凡蒂诺大肆宣扬赛事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这象征着俱乐部足球“黄金时代”的来临。尽管社会对于新版世俱杯的评价存在分歧,但其革新向新阶段的趋势已经无法阻挡。
中国俱乐部未能参加首届新版世界俱乐部杯,中国观众对世界俱乐部杯的观看兴趣远不如世界杯。中国职业联赛持续处于低迷状态,与国际足联举办的新赛事之间存在明显差距。
不过,全球足球变革的浪潮汹涌澎湃,让人无法不受影响。在中国足球方面,诸多迫切需要解答的疑问已经浮现:国内俱乐部离世界俱乐部杯的竞技场还有多长的距离?我们应当怎样跟上世界足球的发展节奏?将来我们是不是应该主动争取举办世界俱乐部杯这类顶级赛事?
远,有多远?
中国足球并非从未涉足世俱杯赛场。2013年与2015年,广州恒大队(现已更名广州队)曾两次作为亚冠冠军参加旧版世俱杯。但十年光阴荏苒,资本热潮退去、球队最终解散,往昔的辉煌如今只剩一声感慨。
武汉车谷江大女足在女子足球界,赢得了2025年5月举办的首届女足亚冠冠军,获得了参加2028年首届国际足联女足世俱杯的参赛资格。
不过女足联赛还处于萌芽时期,和早已竞争激烈的男足没法相提并论。如果希望在俱乐部最强水平的男足世俱杯赛场再次看到中国俱乐部的参与,大概要等很长时间。
根据赛事规则,最新一届世界俱乐部锦标赛每四年举办一次球迷网,共有32支队伍参加比赛。亚洲地区有四个参赛席位,由每届亚洲冠军联赛的冠军自动获得资格。如果某个亚洲球队连续获得冠军,那么剩余的参赛名额将分配给该周期内亚冠联赛积分最高的队伍。
这表示,亚洲的俱乐部想要参加世俱杯,只有两种可能:赢得亚洲冠军联赛的冠军,或者持续表现出色,在亚洲冠军联赛中排名靠前。相比之下,中国的俱乐部在最近五年里,亚洲冠军联赛最好的成绩只是进过一次八强,两者之间的差距非常明显。
此时此刻,世俱杯创下的奖金新纪录,或许会使得亚洲各俱乐部之间的水平差距更加显著,从而加剧“马太效应”的现象。
依照奖金分配计划,四支亚洲参赛队伍里,成功晋级八强的利雅得新月将获得超过3400万美元(折合人民币2.43亿元)。就连小组赛三场皆败的浦和红钻与蔚山HD,也分别拿到95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6845万元)。这些钱款对于一直面临收支失衡、勉强维持运营的中超俱乐部来说,简直如同天文数字般巨大。
领先者率先获得改革带来的好处,掌握大量资金不断巩固自身,后来者想要超越就变得非常困难。国内足球队将要面对的,是一个持续加大的经济与比赛水平差距。
这表明,现在讨论中国队伍进入世界俱乐部杯的时间点,显然不太现实。中国职业联赛目前能做的,就是静下心来调整内部机制,找出一条迎头赶上的方法。
变,怎么变?
中国足球离世俱杯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不过这场自上而下、影响全球的足球改革,已经让整个足球界都感受到了它的力量,其影响范围之广,已经触及到足球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根据最新世俱杯的日程安排,亚足联决定从2023年开始调整亚冠赛事,采用跨年度进行的方式,比赛从8月启动,持续到次年的5月,目的是让亚洲球队能够以更佳的状态参赛。这一改变带来了连锁效应:沙特联赛立即响应,其代表利雅得新月在本届世俱杯中表现出色,成为亚洲赛区的佼佼者;日本J联赛也计划在2026年完成向跨年制的转变;韩国K联赛同样将这一改革提上日程。
一个突出的转变在于外援规定得到放宽。亚足联从2024-2025赛季开始,不再对其管辖赛事的外籍球员数量设限,秘书长温莎·约翰明确表示,此举旨在增强亚洲队伍的世界水平。沙特和日本的联赛已经显著解除限制,东南亚不少国家的注册外援名额也提升到十名以上。
中超联赛目前依然沿用自然年比赛规则,即每年初开始,到年末结束,并且对外籍球员上场人数有明确限制,最多只能安排五名外援参赛。这种做法有其现实依据:中国地域宽广,南北方的气候条件差别很大,冬季有些地区无法进行足球比赛,如果采用跨年赛制,可能会增加运营成本,同时也会降低观众的参与热情;另外,如果放开外援政策,可能会压缩国内球员的发展空间,甚至有可能导致俱乐部之间出现不正当的竞争行为。
当前局势严峻,中国足球倘若仍旧停滞不前,必将面临脱离实际的困境。采用跨年度赛制有助于与全球足球体系相协调,同时也为球员海外发展提供便利。引入更多外籍选手可以直接促进国内联赛的竞技水准。
中国足球职业联赛联合会已经成立,相关人士必须认识到这些转变。该组织需要充分运用其专门委员会的作用,针对比赛规则、外籍球员政策等核心问题进行细致分析,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改进措施。
借鉴他处经验,有助于攻克难题,寻求解决之道,往往能发现更多途径。日本作为亚洲北方国家,为应对寒冷天气,采取过球场顶棚覆盖、发放冬季补助等措施,缓解气候影响,同时部分联赛也选择引入更多亚洲外援作为变通方案。这些做法都为中甲联赛提供了有益的参考思路。
维持原状,借口总能编造许多。但寻求改变,只需要一个驱动力——中国足球,断不能与全球趋势背道而驰。
办,何时办?
按照凡蒂诺的规划,2021年原定在中国举行首届新版世界俱乐部杯。不过由于疫情爆发,活动被延后到2025年,承办国家也改成了美国。
目前,先前为举办活动而修建或翻新的十座优质足球场馆全部完工。这些闲置的场地迫切需要高规格比赛来利用,处于困境中的中国足球也盼望顶级国际赛事重新到来。
放眼世界,中国能接触到的具备显著经济收益和视觉吸引力的足球顶级赛事,主要就是女子足球世界杯、世界俱乐部杯以及男子亚洲杯。
研究未来赛事安排:男子足球世界杯2034年将在沙特阿拉伯举行,按照洲际承办规则,我国申请举办时间最早也要到2042年。2031年和2035年女子足球世界杯的申办工作正在进行中,不过两次机会亚洲地区都没有成功。中国足球协会基本不再争取2031年男子亚洲杯的举办权。
接下来十年的时间里,国内具备资格、具备时机申请的顶尖足球赛事,差不多只剩下二零二九年和二零三三年的两届世界俱乐部杯了。
主办国的身份,体育竞技的成果是评估的关键点。现阶段,中国男足和女足的国家队伍发挥不佳,举办高水平的赛事存在犹豫。然而,俱乐部层面的比赛,负担相对较轻,也是一个更理想的决定。而且,欧洲五大联赛在中国培养的众多球迷群体,完全能够保障赛事的观看人数和商业价值。
当前球场设施建设已顺利结束,因此今后申办相关赛事不再需要大量资金用于硬件设施建设。新版世界俱乐部杯首届赛事就获得了近21亿美元的收入,折合人民币约1505亿元,这充分展现了赛事的盈利能力。举办这类高水平赛事能够有效激发国内足球市场的活力,对于培育和推广足球文化也具有显著的正面作用。
去年11月,凡蒂诺在新华社记者的采访中谈到,中国是未来各种世界杯赛事的理想举办地,包括男足、女足、青年和俱乐部世界杯,他明确指出这些赛事都可以在中国举行,国际足联对此持欢迎态度,已经表达了合作意向。
当然,能否成功尚有不确定性,必须由各相关机构全面评估。不过,可用的时机正快速减少,巴西、西班牙、卡塔尔、澳大利亚等国家都清楚表示,它们非常愿意举办2029年的世俱杯赛事。
众多变数之中,一个事实已经非常明了,那就是中国足球的进步,需要依靠国际高水平比赛的推动作用。接下来十年期间,中国足球能够采取的路径十分有限,能否通过参加世俱杯来实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