篮球界流传一种说法,强调情谊至上,认为没有伙伴间的默契,篮球就失去了灵魂,这个理念在当前CBA季后赛中似乎被颠覆,比赛充满了火药味,争议不断,裁判的介入频繁,教练的指责声不绝于耳,球员间的摩擦时有发生,整个季后赛给人的印象,仿佛变成了负面情绪的集中地,我们的联赛怎么会染上这种色彩?
冲突频发
CBA季后赛首轮虽然结果不难预料,但多数比赛过程却颇为波折,可以说参赛队伍已经到了情绪失控、手段不正当的地步,这种状况显然不是球迷期待看到的季后赛。
打架场面屡见不鲜:东莞德比里,布朗的嘴被陈江华一肘打破皮,接着他在上篮时抬肘回敬对方,陈江华转过身去从背后用力推了布朗一下,王仕鹏在防守时也故意用脚绊了布朗;另一片场地,广厦外援墨菲用暴力犯规把杨鸣撂倒在地,韩德君想上前交涉也被他一把推开;青岛和山西的较量同样激烈,哈达迪和泰勒在内线的碰撞如同上演综合格斗,杨庚霖的蜷缩防守让韦弗落地时怒吼着甩了他一巴掌,阿巴斯在领到六次犯规被罚下后情绪爆发,一脚踹在边线外的围栏上……CBA季后赛确实火爆,但火热的并非观众热情和竞技水平,反而是众多教练和球员的火气、狠劲,倘若这种心态延续到半决赛,是否可能滑向失控的境地?会不会酿成更大的灾祸?
心态失衡
每支队伍都渴望获得优异表现,然而在只重胜负的狭隘观念影响下,部分教练和运动员的心态出现了严重问题,一旦裁判的裁决未对己方有利,他们就会故意制造麻烦,甚至不惜使用不正当手段去打击竞争对手。
季后赛的气氛比常规赛更为激烈,参赛者的心理状态容易受到干扰,这种情况难以避免,同时部分裁判的判决失误,也确实加剧了矛盾。陈江华对布朗犯规的行为具有报复性质,篮协裁委会在审视录像后确认,双方此前确实存在互相冲突的情况,若裁判在首次犯规时能公正执法,或许就能避免后续的恶性循环,双方冲突不会升级成报复行为。

身为业内人士,不应一味归咎于他人,须从自身做起,共同建设健康的CBA比赛氛围。然而现实中,众多运动员缺少知恩图报和敬重之心,也欠缺职业操守和理念,导致不少人突破原则、心态失衡、敌视对手、不择方式……倘若只重胜负的风气盛行,阴谋诡计毫无顾忌,那么公正竞争的道德准则必将遭受严重破坏。
重典治乱
心理状态极差,暴力倾向严重。CBA季后赛正在用一种令人哭笑不得的形态,回应主要出资方李宁“无拘无束对抗”的宣言。上篮时弓着背,突破时撅起屁股,防守时伸直腿,抢篮板时抬胳膊肘……CBA赛场出现的这些不光彩动作,实际上是披着“勇敢”外衣,干着“懦弱”实事,对此类行为必须严厉惩处以示警戒。
当今CBA联赛,与NBA相比最为明显的不足在于规则执行力度不够。NBA选手都将联盟当作依靠,任何损害联盟声誉的行为都会遭到严厉处罚,甚至可能危及自己的职业生涯。在CBA联赛中球迷网,违规行为的代价非常轻微,例如陈江华曾经从背后攻击布朗,其行为极为不妥,但最终只遭到表面化的内部通报,因此他完全没有认识到错误,并在之后再次蓄意用肘部冲撞对手。
弊端需严惩。裁判应从始至终执行严格标准,任何违规、口出恶言或扰乱秩序的行为都要坚决处理,初次发现即予处罚,后续便能减少许多纷争。对于中国篮协这个CBA的最高管理机构而言,面对那些违反规定的教练和运动员,不能仅以批评和罚款来处理,必须采取停赛或者取消注册资格的措施来形成威慑,以此清除CBA中的负面因素,从而维护联赛的权威性。
(李元春)